(相关资料图)
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教材都选有余光中《听听听那冷雨》一篇课文,窃以为并不合适。
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作者一丁点儿也没有掩饰写作的思想动机,他是看到了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纪录片。这部影片1972年拍摄,1973年公开播映,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台湾当局发现该片妙处,用三台联播的方式播映,还规定学生必须去看,看后都要写报告。那么这部影片到底有什么奥妙呢?影片虽然采用纪实手法,但是画面灰暗,人们面部表情呆滞,又较多拍摄衰败景物,所以余光中看到的不是少年时代的“杏花春雨江南”,而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这样的影片自然招致中国政府的不满,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社论《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对这部影片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
知道了这个触发点,课文里的一些话就都读通了。“二十五年”,也就是二十五年前,散文写作的时间是1974年,二十五年前也就是1949年,余光中的父亲一直在国民党政府任职,1949年解放军渡过长江,他们一家南下福建,后又迁往香港,并于1950年渡海赴台。于是也就读懂了后面说的“亡宋之痛”,就读懂了“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读懂了“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也就读懂了笼罩全文的基调:冷雨。虽然也有对中国文化的眷恋,但和大陆的政权无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当然假如我们设身处地从作者一边着想,1974年大陆是什么情况呢?当时正是文化革命的后期,大陆的文化遭到破坏,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作者产生这样的阴冷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人文性”,要理解作者的心情,对作者有一点同情之心——但是这并不能取代我们的政治立场。
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大陆结束了“文化革命”,拨乱反正,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重新赢得港台海外华人和世界的尊重,1992年9月,余光中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首次回到大陆北京,其后20年中,他更不断往来于两岸之间,致力于文化交流活动,大陆也采取对他更加欢迎的态度——不把人一棒子打死,欢迎他的改变,这是对于台湾同胞应有的宽容态度——但是他的记录一时心情的《听听那冷雨》,仍然不适合选入语文教材。
余光中好的作品还有很多,我们尽可以好好选选。
2017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上,在说课评课环节,笔者已指出这篇课文思想内容的严重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