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纵瑞东 通讯员 公培强
“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国家经历了七年半的过渡时期,大家在《概论》第三章的学习中都已经知晓了相应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过渡措施。‘一化三改’成为了当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齐鲁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翟宁在焦裕禄纪念馆向同学们讲解。
(资料图片)
4月14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焦裕禄纪念馆展开。
如何利用红色资源,让思政课“活”起来?齐鲁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搬到历史纪念馆,让课本上的知识“变成”可触碰的实物,让学生在实景课堂中沉浸式学习。
纪念馆里,焦裕禄所穿过的鞋子、衣服、他书写的书信、群雕、影片等展现在眼前,伴随着翟宁老师的讲述声,同学们仿佛看到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焦裕禄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现场,同学们围绕感兴趣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儿时我记得读过一篇少年焦裕禄写的作文,题为《阚家泉的风景》。‘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令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儿时的他为他的家乡——人杰地灵的博山很是骄傲,同时也很享受学习的快乐。”齐鲁医药学院学生朱明昊指着墙上的少年焦裕禄的作文《阚家泉的风景》,高兴地与同学们分享。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在焦裕禄纪念馆里,徐福芸同学讲述“一把藤椅”的故事。“藤椅上部的藤条网上有一个大窟窿。”她指着藤椅说,“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每当肝疼袭来时,焦裕禄就用茶缸、钢笔或者钥匙紧紧地顶在痛处,靠在藤椅上。日子久了,藤椅硬生生被顶出一个大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课堂搬到焦裕禄纪念馆,对我来说,很新颖。”齐鲁医药学院学生耿浩文感慨地说,“其中焦裕禄在兰考县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他在知道兰考县多灾多害的情况下,依然迎难而上。这种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情景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既要当好讲解员又要当好主持人。“这次活动是学院现场情景思政课系列活动第一站,同学们从理论课的课堂上来到了红色教育基地——焦裕禄纪念馆,很荣幸可以担任第一站的讲解老师,情景教学可谓是仪式感满满。”翟宁表示,“说到焦裕禄精神,同学们都是知道的,但是只是相对刻板,今天通过焦裕禄同志的事迹,让同学们知道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不断地去弘扬焦裕禄精神,将其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齐鲁医药学院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对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推出开展现场情景思政课。让师生在行走中感悟中国发展脉络,铭记初心使命,注重学以致用,强化理论辐射,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谈起开展现场情景思政课的初衷,齐鲁医药学院党委书记吕传毅这样说,淄博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基因厚重,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是思政课的活教材、资源库。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学院将坚持开门办课,充分依托淄博市地域文化优势,持续开展现场情景思政课,真正让思政课内容入脑入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逐步探索形成以“红色文化育人”为鲜明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标签: